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產業鏈完善度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18日,開發區·鐵山區發布《產業鏈培育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根據《計劃》,開發區·鐵山區將以高端化、全球化、市場化為導向,建立重點產業鏈“鏈長制”,聚焦“一主三大六新”產業鏈,全方位壯大以龍頭企業+骨干企業+配套中小企業為支撐的產業集群,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
建鏈補鏈強鏈延鏈
形成“一主三大六新”產業鏈條
經過多年發展,開發區·鐵山區現有規上企業155家,億元以上企業24家,高新技術企業108家,隱形冠軍企業26家,省級及以上研發平臺12家。每年開工投產項目60個以上,形成了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醫藥、高端工模具四大主導產業,產業集群效應初顯。
從產業鏈完善度來看,開發區·鐵山區相關產業鏈存在鏈條較短、關聯度不高、上游研發設計不足、下游終端產品不多等短板。
為了進一步強優勢、補短板,《計劃》提出開發區·鐵山區將以現有產業和產業鏈為基礎,按照“一點突破、兩端發力、帶動全局”的思路,引導現有企業釋放產能,延長做粗產業鏈條,發力產業鏈上下游兩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到2025年,通過不斷建鏈、補鏈、強鏈、延鏈,開發區·鐵山區將形成以龍頭企業+骨干企業+中小企業為模式的“一主三大六新”的產業鏈條。“一主”即千億元特色電子信息產業鏈,占全區工業總營收50%以上,打造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三大”即百億元的高端制冷壓縮機設備、現代中藥、高端工模具新材料產業鏈,打造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六新即智能輸送、成套設備制造、綠色建材、耐磨材料、汽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等戰略新興產業鏈。
深化區域合作
實現區域整合產業協同
區域產業鏈與創新鏈、價值鏈密切關聯,創新鏈鑲嵌于產業鏈才能形成價值增值,完善價值鏈。
《計劃》指出,開發區·鐵山區將依托長江經濟帶和光谷科創大走廊,深化區域合作,積極融入武漢城市圈,利用武漢“光芯屏端網”、高校創新等優勢資源,實現區域整合、產業協同。
以黃石“東楚英才”計劃為引領,開發區·鐵山區將大力引進重點領域領軍型創業創新人才及其團隊,加快培育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高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團隊和技術儲備人才。同時,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計劃,積極鼓勵企業、高校設立產業技能人才“加油站”,不斷提升技能人才的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到2025年累計引進國家、省級特聘專家20人,培育創新團隊50個,培養各類人才3000人。
緊扣“三鏈融合”,《計劃》鼓勵引導企業以突破產業關鍵技術、延長產業鏈,以重點產業鏈上的關鍵技術和重點產品為創新方向,補齊短板,著力以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突破帶動全產業發展。鼓勵龍頭及骨干企業積極引入先進產業化技術解決技術難題,鼓勵企業參加國際技術聯盟,申請國外專利,參與各類標準制定,開拓國際市場,力爭在創新競爭格局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建立“鏈長負責制”
增強產業鏈韌性和活力
據介紹,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目標,開發區·鐵山區將建立“鏈長負責制”,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增強產業鏈韌性和活力。
該區將成立由區主要領導任總鏈長,區相關領導任鏈長,區經信局任總牽頭的“鏈長負責制”,按照“六個一”工作法,即一條產業鏈一名鏈長,確立一至兩家龍頭企業,聘請一名首席科學家或顧問,依托一個研發機構,明確一個責任部門(專班),制定一套產業鏈培育方案(政策),強力推進產業鏈培育工作。產業鏈專班將認真調研梳理產業發展現狀,全面掌握產業鏈情況,實施產業鏈圖、技術路線圖、應用領域圖、區域分布圖“四圖”作業,精準施策,協調解決產業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推進產業鏈發展。
同時,開發區·鐵山區將系統集成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產業鏈拉動作用大的企業作為鏈主企業重點支持,鼓勵鏈主企業帶動關聯企業協同發展,打造產業聯盟。該區還將建立訂單、需求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工業互聯網、工業超市,實現企業間實時更新、動態掌控的互補貢獻交易,提升產業內部關聯度,加大產業鏈配套程度。
此外,該區還將實施產業鏈協同推進、項目強攻、創新提升、開放合作、企業梯次培育、要素保障六大專項行動全方位支持產業鏈培育。(董浩 汪磊 李磊)